水母蜇伤

水母蜇伤

随着全球温度、特别是海洋温度的上升和近海海水的富营养化,有毒水母数量和水母伤人事件呈上升趋势。据统计,全世界每年有1.3亿人处于水母蛰伤的潜在危险中,仅澳大利亚一年即有数万人被蛰伤。

 

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

水母个体大多由伞部和口腕部两部分组成。伞部呈扁平圆盘形或球形,伞的腹面有口,口下悬垂口腕,称口腕部。口腕上有许多小触手,长者达数十米,触手上密布刺丝囊。当触手触及物体时,会立即缩短、卷绕受害者,发射刺丝穿入人体皮肤或小动物体内,同时释放毒液。由于触手有很大的表面积和大量刺丝囊,可致使患者严重中毒。水母绝大多数过着浮游生活,多数种类自泳能力很低,分布受风向、风力、海流及潮流的影响。水母断裂下来的触手碎片被大量冲上海滩, 含有的可发射的刺丝囊将保持活性达数月之久。

 

临床表现

轻度蛰伤仅表现为局部症状,中度或重度蛰伤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导致死亡。

1) 局部症状:蛰伤后立即有触电似的刺痛感,局部会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红疹、丘疹,斑痕多与触手接触方向一致,如鞭痕一般,瘙痒明显。严重致伤或有过敏体质者则会立即出现红斑、风团块、水泡、瘀斑,甚至表皮坏死等,且剧痛难忍,继而出现全身皮肤潮红、奇痒等症状,一般经过10~20天可痊愈。

2) 全身症状:中度或重度蛰伤后几分钟至几小时会相继出现全身反应,主要包括:神经系统的表现(如:不适、头痛、冷或热感、眩晕、运动失调、痉挛性或弛缓性麻痹。多发性神经炎、谵妄、晕厥、虚脱或休克,严重者将导致死亡);循环系统表现(如:过敏反应、溶血、心律失常、心率减慢、低血压、充血性心力衰竭);运动系统表现(如:弥漫性肌痛、关节痛、背痛、肌肉痉挛、腹直肌强直等);消化系统表现(如: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咽下困难、唾液分泌等);眼部表现(如:结膜炎、球结膜水肿、角膜溃疡、羞明、流泪等),以及其他表现:过敏性肺水肿、过敏性休克、急性肺心病及肾功能衰竭等。

 

诊断

除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外,还可以尽快采集蛰伤部位留下的组织碎片,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(无需染色)是否有水母刺丝囊。

 

急救与治疗

1) 局部处理:立即上岸,用海水冲洗蛰伤处,勿用淡水,也可用热水(40℃)浸泡,不宜冰敷。不能用毛巾等擦试,大的触手可用镊子等工具取走。救护者应戴手套,以免自己被蛰伤。尽快用5%的醋酸(或食醋)浸泡或湿敷蛰伤部位,持续至少30分钟或直到疼痛消失为止。口腔蛰伤应立即反复漱口,眼蛰伤用大量淡水清洗。

2) 全身治疗:低血压患者立即注射乳酸盐林格液。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者,静注安定、给氧或人工呼吸以缓解症状。出现血红蛋白尿,可用速尿或甘露醇。

3) 其他对症治疗:预防和治疗感染,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。心律失常(如窦性心动过速),可静滴心得安(即普萘洛尔);心动过缓与窦房阻滞可静注阿托品;出现心衰时用速尿,一般不用强心药;过敏性休克应及时控制肺水肿。亦可适当应用升压药物,如阿拉明、多巴胺等;如疼痛剧烈时,用吗啡2~10mg或杜冷丁25~50mg静注;严重肌痉挛者,10%葡萄糖酸钙或安定静注。

4) 中草药治疗:据国内文献报道,马齿苋、穿心莲、龙胆草等对治疗水母蛰伤有效。

 预防

遵守当地的安全告示,不用手直接抓或捞取水母。澳大利亚设计生产了一种水母防护服,穿着该服装后入水可有效预防水母蛰伤。滨海浴场可设置类似防鲨网的防水母网,只是孔径要更小一些。



标签:

分类阅读

热门阅读

My title page contents